电源防雷器(Surge Protective Device, SPD)作为低压配电系统中抵御雷电和操作过电压的靠前道防线,广泛应用于建筑、工业、通信及能源等领域。然而,SPD并非“一劳永逸”的设备,其内部核心元件(如氧化锌压敏电阻MOV、气体放电管GDT等)在长期运行或多次浪涌冲击后会发生性能退化甚至完全失效。若未能及时识别和处理,不仅会丧失防雷保护功能,还可能引发短路、起火等次生安全事故。因此,深入理解电源防雷器的常见失效模式,对保障系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。
一、渐进性老化失效(性能衰减型)
这是较常见的失效形式,尤其在频繁遭受小能量浪涌(如开关操作、电网波动)的环境中。以主流的金属氧化物压敏电阻(MOV)为例,每次过电压动作都会导致晶界微区发生不可逆的物理化学变化,表现为:
漏电流逐渐增大:正常状态下MOV漏电流为微安级,老化后可升至毫安级,导致持续发热;
压敏电压下降:原本标称470V的MOV可能降至400V以下,使设备在正常电压下即处于“导通”边缘;
能量吸收能力减弱:面对同等强度雷击,老化的SPD无法有效钳位,残压升高,失去保护作用。
此类失效过程缓慢且隐蔽,设备外观无异常,但防护能力已严重退化,属于“带病运行”状态,好 危险性。
二、热击穿与短路失效(灾难性故障)
当SPD遭遇超出其承受能力的大能量雷击(如直击雷),或因长期老化导致漏电流过大而散热不良时,内部温度急剧上升,可能引发热失控(thermal runaway)。此时MOV呈现低阻态,相当于将相线与地线直接短接,形成持续工频短路电流。若上级后备保护器(如断路器或专用GSSCB)未能及时分断,将导致:
SPD外壳熔化、冒烟甚至起火;
配电线路过载,引燃周边可燃物;
整个回路失电,影响关键设备运行。
此类失效具有突发性和破坏性,是电气火灾的重要诱因之一。
三、开路失效(保护功能丧失)
在某些情况下,SPD也可能发生开路失效。例如:
气体放电管(GDT)在多次大电流放电后电极烧蚀,无法再导通;
MOV因极端过压瞬间炸裂,内部连接断开;
焊接点或引线因热应力疲劳断裂。
开路失效虽不会引发短路风险,但会使防雷回路“形同虚设”,雷电能量直接侵入后端设备,造成芯片烧毁、控制系统瘫痪等后果。由于无明显外部征兆,往往在雷击事故发生后才被发现。
四、机械与环境因素导致的失效
除电气应力外,外部环境也会影响SPD寿命:
高温高湿:加速MOV老化,降低绝缘性能;
粉尘污染:在潮湿环境下形成导电通道,引发表面闪络;
振动冲击:导致内部元件松动或焊点脱落;
安装不当:如接地线过长、接线松动,增加残压并影响泄流效果,间接诱发早期失效。
五、失效监测与应对策略
为防范上述失效风险,应采取以下综合措施:
1. 配置状态指示与报警功能:优质SPD通常设有机械式或电子式状态窗口(绿色正常/红色失效),部分高端型号支持干接点或Modbus输出,可接入监控系统实现远程告警;
2. 强制安装后备保护器:依据GB 50057等规范,SPD前端必须加装专用后备过电流保护器(如GSSCB),确保在短路时快速切断,防止火灾;
3. 定期巡检与预防性更换:建议每1–2年使用专用测试仪检测漏电流、压敏电压等参数;对于雷暴频繁地区或关键设施,即使未动作也应按5–8年周期强制更换;
4. 选用具备热脱扣机构的产品:现代SPD普遍集成热熔断器(Thermal Disconnect),当MOV过热时自动断开与电路的连接,避免热击穿。
结语
电源防雷器的失效并非偶然,而是材料特性、使用环境与维护管理共同作用的结果。其失效模式多样,既有“静默退化”,也有“突发灾难”,对系统安全构成潜在威胁。唯有通过科学选型、规范安装、智能监测与定期维护,构建“可感知、可预警、可隔离”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,才能真正发挥SPD“防雷卫士”的作用,筑牢电气安全防线。